护理学院组织构架
办公室简介
护理学院办公室是学院党委和行政的综合办事机构,办公室主任、专职组织员共2人,是负责全院“办文、办事、办会、服务、协调”的职能部门。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立足全局,内强管理、外塑形象,积极发挥领导助手、政务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督查督办的作用,服务领导、服务科室、服务基层、服务师生。办公室职责如下:
1. 负责组织起草学院综合性工作报告、工作要点、总结、计划和决议等文稿;组织拟订全院性规章制度;以学院名义发布布告、通知等。
2. 负责组织、安排、协调学院综合性工作及全院性重大活动;负责组织安排各类院级会议,确定议程,作好记录,形成纪要,并督促检查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
3. 根据学院中心工作,做好调查研究供领导决策。协调安排学院党政领导的重要工作日程并协助学院领导处理日常工作。
4. 负责全院财务审计工作。
5. 负责公文和信函管理工作。负责全院、各部门、各科室请示、报告和上级组织来文的拟办。
6. 负责全院综合档案管理工作。
7. 负责外事工作、对外联络以及接待工作。
8. 负责全院宣传、信息管理及学院大事记编撰工作。
9. 协助保管与使用本院印章、开具介绍信与证明,做好保密与管理工作。
10. 负责全学院教职工年终绩效的核算、校对工作;负责办公用品的领取与保管工作。
11. 负责会议室的管理和布置工作。
12. 负责汇总全院教职工的考勤情况;负责安排学院节假日值班等有关事项。
13. 负责学院机关报刊的征订和管理工作。
14. 负责学院宣传报道和网页建设。
15. 协助学校各职能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16. 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简介
护理学院教学与科研管理办公室成立于2020年12月,是学院教学与科研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主任及秘书共3人。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研政策,执行校、院领导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在院长领导下根据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目标和定位,负责全院教学、科研和研究生管理工作。
一、本科教学工作
1.接受教务处关于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贯彻落实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各项工作安排。
2.组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工作,负责组织落实各学期专业教学计划,落实各门开设课程的教材征订、课程安排、课程考试等教学运行工作,引导和帮助教师将课程教学资料规范归档。
3.负责起草学院本科教学相关计划、总结、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及相关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或检查落实。
4.负责组织本科专业申报、学士学位点申报等相关工作。
5.负责做好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协调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实践技能竞赛等相关活动。
6.负责本科生成绩管理,做好本科生报考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国家级考试,重修、缓考等校内考试工作及本科生毕业生毕业、学位审查工作。。
7.负责组织开展学院本科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及教师教学评价等相关工作。
8.负责组织落实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和审核工作。
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
1.负责组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等本科教学相关项目的申报、检查、结题工作。
2.负责组织各级、各类自然科学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等工作。
3.负责组织开展教学、科研相关的评优、推荐工作。
4.负责学院科研工作量统计核算工作。
5.负责统计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工作。
三、研究生教学工作
1.接受研究生处关于研究生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贯彻落实学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各项工作安排。
2.协助学院分管领导开展学院学位点建设、合格与专项评估等管理工作,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
3.协助研究生处做好各类研究生招生命题、复试的组织工作以及录取工作。
4.协助学院分管领导开展研究生的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学籍管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质量工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理等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
5.协助学院分管领导开展毕业与学位申请、资格审核,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及学位授予等毕业与学位工作。
6.协助学院分管领导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和优秀学位论文推荐工作。
7.完成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数据的填报工作。
护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简介
部门架构:
护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在护理学院党委和学校学生工作处领导下,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分管下,全面负责护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所辖自然班级38个,设立学生党支部2个。截至2021年9月,护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共有一线专职辅导员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2人。辅导员政治强,业务精,多次在省级、校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奖。遴选精干力量纳入学生管理队伍,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
工作职责:
日常主要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
(三)学风建设。
(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七)校园危机事件应对。
(八)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九)理论和实践研究。
(十)完成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工作成效:
学院学生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红医精神立德树人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化实践育人,引领学生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涵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努力培养具有仁爱精神的德技双馨良才,取得较好的育人实效。
2015年,学生在全国首届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团队二等奖。
2021年,学生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专业赛道荣获团体三等奖,华东赛区一等奖。
2016年,学院志愿者服务队获评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同时在新媒体公益传播力评选中获评全国优秀团队称号。
2013年、2017年、2020年,学院志愿者服务队获评江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数十名学子英勇援鄂,数百名学子投身当地的抗疫一线,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价值。
护理学院团委简介
护理学院团委成立于2013年,是赣南医学院团委和护理学院党委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护理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学校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学院团委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尊重团员青年时代特征、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按照“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思维工作格局,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深化思想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两大任务,切实履行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发展青年的职能,在青年思想引领、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和疫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写下了绚丽的青春篇章。学院团委先后荣获五四红旗团委、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铜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各类奖项。
一、 深化思想引领,团员青年理想信念不断筑牢
学院团委高举旗帜,紧抓学习引领、实践引领、榜样引领和舆论引领,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青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引导青年,牢牢构筑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夯实组织建设,院班团学组织格局不断完善
学院团委以打牢基础建设为保障,以共青团改革为契机,在规范中发展,在改革中破题,在创新中提升,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作基础,不断构建完善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活力提升工程,有效地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面,增强了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焕发了共青团组织的新活力。
三、丰富校园文化,青年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学院团委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把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设计和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有机结合,按照“学院抓特色、班级重覆盖”的工作思路,依托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组织,深入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和谐、活力、健康的文化氛围,广大护理青年学子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四、推进创新创业,青年学生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学院团委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工作,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挑战杯”、“互联网+”为龙头,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为辅翼,积极为护理学子创新创业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五、强化知行合一,志愿服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学院团委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强化实践育人,不断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学以致用,在寸步之间丈量祖国大地,在一言一行中传递爱的温度,立足学院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六、决战疫情防治,团员青年时代担当不断凸显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疫情发生以来,学院团委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投身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充分展现了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担当,充分展现了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为。
在这个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新时代,学院团委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护理学中心实验室简介
赣南医学院于1999年设立了护理学教研室,同年建立护理实验室,2008年2月成立护理学院,同期设立护理学中心实验室。
中心实验室现有可使用面积约6000平方米,根据护理学院的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中心实验室将楼层规划设计成五大功能区域,基础护理实验区、模拟病房实验区、妇产儿科护理实验区、急救社区老年护理实验区、人文康复护理实验区。实验中心共配置100张护理训练床单位。配备医用设备带、智能模拟产妇、吊塔、心电除颤仪、静脉穿刺虚拟教学训练系统、护理置管术智能训练系统、交互智能平板、心肺复苏电子标准化病人、心电监护仪、成人呼吸机、儿童心肺复苏模型、新生儿远红外抢救床、婴儿培养箱、胎儿心电监护仪等高级实践教学仪器设备。资产设备总值约750余万元。
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包含护理学、助产学两个专业;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本科和专科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及开放实训等。教学内容涵盖了护理学基础、急危重症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抢救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健康评估、老年护理学、护理人文修养、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护理伦理、助产学等实验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开展模拟式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体验式教学及虚拟现实实验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形成了基本技能训练、仿真模拟训练、虚拟现实训练和真实环境体验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开设实验项目70余项。学院为提升实验室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护理专业的管理人员承担部分实验带教工作。
实验室管理人员目前共5人,其中副教授1人,副主任护师2人,初级职称2人。中心实验室2019年获“三育人”先进集体,主持省部级在研课题2项,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完成市厅级及校级课题5项;撰写CPCI-SSH收录论文2篇、省级刊物7篇、参编教材6部,其中副主编3部;指导本科生参加江西省2020年“挑战杯”大赛荣获铜奖。
中心实验室自成立以来,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具体实际,先后制定了系列与护理教学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护理教学的有序开展。未来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和加大实践创新,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护理学基础教研室简介
一、 教研室概况
护理学基础教研室成立于2008年成立,承担了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助产学专业本科生和成人继续教育护理学本专科等多层次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教研室目前承担的本科生教学课程有《基础护理学》、《护理研究》、《老年护理学》、《护理综合实训》、《康复护理学》等课程。
二、 师资队伍
教研室现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院专任教师和临床专任教师队伍,共23人,平均年龄41.5岁。其中高级职称18人,占比78.0%;中级职称2人,占比8.7%,初级职称6人,占比26.1%。博士和在读博士3人,占比13.0%,硕士研究生7人,占比29.1%。
三、教学方法与改革
教研室紧紧围绕着我校“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应用型医科大学”的办法定位,培养“德技双馨、知行合一”的应用型高素质卫生健康事业人才的要求,以“人文关怀”为教学突破口,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本教研室“重人文-强实践-拓新知”的教学特色。
(一)理论教学
本教研室理论教学开展了基于同伴辅导教学、混合式、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以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实践教学
本教研室实践教学开展了基于视频的翻转课堂、基于5E学习环的高仿真模拟教学、渐进式集中见习、情景模拟、虚拟仿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能力等。
三、 教学质量监控
教研室加强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严格执行学校及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坚持集体备课、试讲、三级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反馈总结,确保相关教学制度有效落实,保证及提高教学质量。
四、 课程建设成效
教研室非常重视课程建设,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基础护理学》获江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校级课和思政示范课程;《护理学导论》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康复护理学》获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五、教师获奖/指导
教研室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和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教”。本教研室教师获得全国首届护理院校临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优秀奖、第二届全国护理学青年老师基本功大赛 优秀奖、首届江西省高校老师教学创新大赛 正高组 三等奖、第四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医科组 二等奖;第十届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专业赛道总决赛 铜奖 指导教师,全国首届护理教师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个人特等奖、二等奖。
六、教师教学/科学研究
教研室教师积极申请/参与各类教学、科学研究。目前,本教研室教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江西省省级科研课题42项,厅/市/校级科研课题16项;主持省级教学课题25项,编写教材12部。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8篇,其中SCI 1篇。
临床护理学教研室简介
一、教研室概况
临床护理学教研室成立于2008年,承担了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助产学专业本科生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教研室目前负责的本科生教学课程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健康评估、儿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临床实践(四)、(五)等。
二、师资队伍
教研室现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院专任教师和临床专任教师队伍,共28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占57.1%,中级职称11人,占39.3%,初级职称1人,占3.6%;博士1人,占3.6%, 硕士7人,占25%;45岁以上11人39.3%,35岁以下5人,占17.9%,35-45岁12人,占42.8%。
三、教学方法与改革
教研室以学校指导思想和定位为指导,紧密结合学院和专业实际,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实践创新为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大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尝试临床先导教学法、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与传统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相补充。现有江西省线下一流课程1门,江西省高校育人共享计划课程1门,赣南医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赣南医学院在线课程1门,赣南医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培育项目1门。
四、获奖情况
教研室教师在学校、学院的各项评比中脱颖而出,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次,学校首届教学能手2人次。获院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
五、近五年教研室教学科研成果
教研室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研究方向,围绕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的前沿领域,近5年来承担或参与省部级以上各类课题67余项,主持省级以上课题9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9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2篇,参与教材编写24本。
教师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一览表 |
||||||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课题编号 |
承担人 |
课题经费(万) |
立项 |
|
1 |
临床先导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
江西省教育厅 |
JXJG-14-13-14 |
兰艳莉 |
0.4 |
2014-2019 |
2 |
“健康中国”战略下我省助产士核心胜任力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
江西省教育厅 |
兰艳莉 |
2 |
2020年 |
|
3 |
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本科助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江西省教育厅 |
JXJG-20-13-4 |
兰艳莉 |
1 |
2020年 |
4 |
小檗碱对高脂饮食前列腺癌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32BAB205008 |
黄明 |
3 |
2014 |
5 |
医养结合视域下江西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
江西省高校人文课题 |
赣教社政字[2020]8号 |
黄晓峰 |
2 |
2020.11 |
6 |
HDAC1、GS3K-β双靶点调控Wnt/β-catenin诱导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DNA损伤促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
江西省教育厅 |
温超 |
2 |
2020.1 |
|
7 |
介于NF-κB/MMP-9信号通路探讨三氟淫羊藿素干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机制研究 |
江西省教育厅 |
GJJ201512 |
江茜 |
2 |
2020 |
8 |
“志愿服务”视阈下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 |
江西省教育厅 |
30933 |
江茜 |
2 |
2020.9 |
教师发表部分科研论文一览表 |
||||||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 |
|
杂志名称 |
年份,卷(期),页码 |
期刊级别 |
1 |
Combined Single-Tract of Minimally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and Flexible Ureteroscopy for Staghorn Calculi in Oblique Supine Lithotomy Position |
黄明 |
1 |
[J]. Surgical Innovation |
01 Nov 2017.25(1):22-27 |
SCI文章 |
2 |
输尿管软镜与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治疗肾结石(≤2cm)的比较 |
黄明 |
1 |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
2017.11(1):33-36 |
中文核心 |
3 |
sarcopenia as a risk factor for future hip fractur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
黄晓峰 |
通讯 |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 Aging |
2020.9 |
SCI |
4 |
MiR-34a靶向调控HDAC1基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 |
温超 |
1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
2019.27(3) |
中文核心 |
5 |
臭牡丹通过促炎细胞因子和 NF-κB 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
江茜 |
1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2018,24(05):336-342. |
北大中文核心 |
6 |
对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COX-2表达的作用 |
江茜 |
1 |
时珍国医国药 |
第29卷第5期:1058-1060 |
中文核心 |
7 |
refections on Moral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New Media Age |
江茜 |
1 |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
2017 |
EI |
8 |
Effects of low negative |
邓作梅 |
First author |
Int J Clin Exp Med0 |
2019;12(9):11723-11728. |
SCI |
9 |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
吴莲香 |
通讯作者 |
中国老年学杂誌 |
2018.38(12):2862-2864 |
中文核心 |
人文护理学教研室简介
一、教研室概况
人文护理学教研室设立于2013年,承担了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助产学专业本科生和成人继续教育护理学本专科等多层次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教研室目前负责的本科生教学课程有《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治疗性沟通》、《临床实践Ⅱ》等。教研室以学校指导思想和定位为指导,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高级护理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学院和专业实际,重视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资队伍
教研室现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共14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占71.43%,中级职称3人,占21.43%,初级职称1人,占0.71%;硕士4人,占28.57%。
三、课程建设
教研室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护理心理学》获得江西省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校级在线课程立项;同时利用学校MO0C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开通网络在线教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三、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成果
全体教师以培养学生具有“人文关怀、仁爱情怀”为教育理念,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维护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教育思想为引领,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将情境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法运用于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四、近五年教研室教学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主持省级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3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厅级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SCI3篇。参编《护理心理》、《护理伦理学》、《护士人文修养》等教材。
妇产护理学教研室简介
一、教研室概况
妇产护理学教研室设立于2019年,隶属于护理学院。承担护理学和助产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并直接肩负助产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二、师资队伍
教研室现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职称、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型队伍,共20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占30%,中级职称13人,占65%,初级职称1人,占5%;硕士5人,占25%;45岁以上4人20%,35岁以下4人,占20%。
三、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成果
本教研室结合我校助产学及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助产VR实验教学平台,借助学习通及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采取“基于视频拍摄的翻转课堂”、“模块教学+翻转课堂”、“床旁教学“、案例教学等体验和启发式教学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将红医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助产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教学质量监控
教研室一直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点对点培养青年教师。坚持履行随堂听课、教学督导、教学检查、集体备课、教师试(预)讲、课程反馈(教师与学生)等制度和教学活动,进行从多维度多元化的质量监控,并纳入常态化工作,秉承教学面前无小事的管理准则。
五、课程建设成效
《妇产科护理学》于2019年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2020年获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2021年该课程慕课在学银在线正式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助产学》于2020年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
六、教师获奖
序号 |
奖项名称 |
获奖等级 |
时间 |
1 |
中国大学生医学技能技术大赛护理学专业赛道 |
团体铜奖 |
2021 |
2 |
中国大学生医学技能技术大赛华东赛区 |
团体一等奖 |
2021 |
3 |
江西省本科护理教师基本功大赛 |
优胜奖 |
2020 |
4 |
江西省首届“助产士会阴切口缝合和会阴裂伤修复技能”竞赛 |
三等奖 |
2019 |
5 |
赣南医学院教学成果 |
团体一等奖 |
2019 |
6 |
赣南医学院我的专业我代言大赛 |
二等奖 |
2019 |
7 |
江西省母婴安全技能大比武“助产士专业个人赛” |
三等奖 |
2017 |
8 |
赣南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
一等奖 |
2016 |
9 |
赣南医学院第二届教学标兵 |
入闱奖 |
2015 |
七、教师教学、科学研究
本教研室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教研室教师申请主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1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项。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课题3项,校级教改课题4项,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课题5项,市厅级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20部。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研室简介
一、 教研室概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研室成立于2019年,隶属于护理学院。承担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护理学专业本科、助产学专业本科等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
二、 师资队伍
教研室现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共17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8人;博士1人,硕士2人。45岁以上4人,35-45岁11人。
三、 教学方法与改革
遵循我校“培养医学良才”的总目标,基于学院“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本教研室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
强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学会学习,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四、 教学质量监控
多年来教研室一直努力探索,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点对点地培养青年教师。坚持教学督导、教学检查、集体备课、教师 试(预)讲、课程反馈(教师与学生)等制度和教学活动,从多维度进行教学质量管控,并将其纳入常态化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以促进教学质的不断提高。
五、 课程建设成效
《急危重症护理学》于2014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6年被评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2017年被评为精品在线课程。2020年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2021年评为江西省线下一流课程和育人共享计划课程。同年获学校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培育项目。
六、 教师获奖
序号 |
奖项名称 |
获奖等级 |
时间 |
1 |
江西省教学创新大赛 |
三等奖 |
2021 |
2 |
全国护理本科院校教师临床技能竞赛 |
个人特等奖 |
2019 |
3 |
全国护理本科院校教师临床技能竞赛 |
团队一等奖 |
2019 |
4 |
江西省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9 |
5 |
江西省护理本科院校技能比赛 |
团体一等奖 |
2019 |
6 |
赣南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
赣南医学院 |
2019 |
7 |
赣南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
二等奖 |
2018 |
8 |
赣南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
赣南医学院 |
2017 |
9 |
第二届全国护理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
优秀奖 |
2016 |
10 |
首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 |
团队二等奖 |
2015 |
近五年来,教研室先后获省级课题立项10余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参)编教材10余部。
版权所有 © 2010 赣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